想要辰亞能源股價諮詢查詢歡迎直接來電~0917-559-001<----手機點我即可撥號
辰亞、成亞 拚太陽能循環經濟
4月30日成亞資源、辰亞能源、台灣立方能源共同簽訂太陽能模組資源化戰略合作協議,完成台灣太陽能發電產業邁向無污染化的最後一塊拼圖,官產研界數十位來賓出席,共同見證歷史的一刻。
工業局副組長陳良棟表示,5+2產業中的循環經濟是經濟部主導,希望利用循環經濟元素創造更多效益,讓產業更上一層樓;針對台灣太陽能發電板回收處理問題,工業局將以循環經濟角度,協助解決台灣本身的太陽能發電板回收處理及再利用問題,也將鼓勵技術輸出他國。
能源局科長陳世南指出,能源局為協助太陽能產業持續發展壯大,專案鼓勵業界投入各項研發計畫,將以專案高額補助業界的研發費用,原則上補助經費為業界提出申請額度的四成左右,政策方向上補助的力道較以往更強,歡迎業界善加利用。
辰亞能源自2017年9月被美國I Squared Capital併購後,2年內己完成200MW太陽能電站投資,未來3年可累計完成500MW太陽能電站投資,積極朝著2GW目標前進。隨著本身安裝量日益增多及國內對於未來大量汰除太陽能模組的恐造成環境污染的疑慮,辰亞能源與台灣最專業的太陽能模組回收技術廠商成亞資源合作,強強聯手解決台灣太陽能模組回收問題,創造循環經濟。
成亞資源是全台第一家矽碇加工廠,成功把太陽能晶圓廢切削液提煉成矽碇,成為鋼鐵業的助燃燃料,可縮短冶煉時間、節省電費成本等。成亞資源今年加入綠色小巨人計畫,成功取得BSI英國標準協會「BS8001循環經濟標準」驗證,展現推動循環經濟的決心。
2018年5月成亞資源的董事長陳皇志推動成立台灣太陽能模組資源化產業聯盟(簡稱SMART cycle),此聯盟為目前台灣最積極投入太陽能模組回收技術之研發組織,在成亞能源、台灣立方及其所帶動的相關企業等成員公司陸續加入後,預計可以快速成長茁壯,並在短期發揮異業結合之實質功能與擴大綜效。
辰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辰亞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年初參與工業局彰濱工業區崙尾東區再生能源電站土地標租案,脫穎而出,得標四區土地的第一區土地,總面積約87公頃,規劃投資新台幣約45億元,在得標土地上興建88MW水上型浮力式太陽能光電站。
辰亞能源董事長胡劭德表示,由於本次施工的地點為海水地,為維護當地生態,辰亞電力將比照阿公店水庫浮力型太陽能電站採用的生態工法,將以儘量不破壞現地環境的做法來施工;所有工法會注意到現地回復的可行性,另外所有的設備,在電站年限到達後,未來均會依照環保法規進行回收,以確保不會對環境造成負擔。
此外,辰亞電力會在現場建置大杓鷸造形的工作平台,以提醒大眾對生態保育的重視。除此之外,辰亞己在崙尾西完成變電站土地的申購,未來計畫可以利用變電站建築及土地建置全球唯一的專業太陽光電博物館,希望能藉此彰顯台灣政府、工業局及彰化縣政府積極推動綠色能源的決心與願景。
辰亞能源去年正式被美國I Squared Capital基金併購後,短短一年已在台灣取得超過100MW太陽能電站投資專案,胡劭德強調,今年辰亞能源將更努力朝向500MW投資目標邁進。
辰亞催生首座浮力式太陽能發電系統
高雄阿公店水庫將出現國內第一座百萬瓦(MW)規模的浮力式太陽能發電系統,為業界典範。這是由辰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統包,採用法國夏爾特拉公司太陽能浮桶打造而成,董事長劉宏仁、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局長黃世偉、法國駐台代表紀博偉、全球綠能投資基金I Squared Capital的共同創辦人Gautam Bundari及業界代表均出席17日舉行的動工祈福典禮。
辰亞能源的股東結構單純,皆具多年豐富的太陽能產業經驗,曾創立多家太陽能公司,過去多從事太陽能製造及國際貿易,2013年成立初期以銷售系統元件為主,在新加坡設有據點,相關經驗為擁抱太陽能系統加分,也有利接軌國際。總經理胡劭德更是國內太陽能界的老將,他表示,辰亞在台灣持有四座自建的屋頂型太陽能系統,容量超過1MW,目前均已併網發電;台灣預定2018年中前建成1.52GW系統,其中為水面型太陽能發電系統會有180 MW的潛力。由於在台灣大型屋頂及土地的取得難度極高,因此辰亞會相對積極朝水面型太陽能發展。水面型太陽能電站有許多優勢,例如可減少水分蒸發增加蓄水量,又可減少水庫水質的優氧化。而對太陽能電站而言,由於水面可以使太陽能降溫,且全部模組都可以設計為同方向同角度,因此發電量會相對比地面型及屋頂太陽能更佳。
由於目前水面型電站的設置仍屬於較新的應用,很多人對這種應用仍有許多的誤解或質疑,大部份的問題不外乎,1.會不會造成污染水源?2.會不會影響景觀? 3.颱風、波浪、水流會不會毀壞水面型電站及4.標準型模組長期放在水面是否可以20年防潮等問題?胡劭德的答覆如下:
1.水面型太陽能,目前全球至少己有超過15個國家及200MW以上的安裝經驗,安裝最多的國家是日本,其次是英國,這些國家在安裝水上型太陽能電站之前當然會做許多的評估,會不會污染水源只是其中最基本的一項,要求的各項安全檢測項目其實比一般人想像的多太多了。目前所有的太陽能浮桶都是採用HDPE做為吹塑的材料,這和裝藥的塑膠瓶材質相同,所以不會有污染水源的問題。
2.水庫安裝太陽能電站的面積僅為水庫總面積的2%以內,是否影響水庫景觀?可能因人而異吧,畢竟景觀是相對主觀的概念!但至少國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到有人在抗議裝設水上型太陽能電站後的景觀。
3.水面型太陽能電站的設置必須先行評估設置的條件,水流快速或流速無法控制或有浪潮的區域,就不適合設置。所以水面型太陽能不宜設置在河道及海邊。在水庫、埤塘或滯洪池這些可以控制水流且沒有潮汐的水域才能設置。如果水流及潮汐不是問題,則最後只剩抗風的問題,由於水面型的太陽能電站重心極低,水面的附著力極大,只要錨固的設計與施工沒有問題,基本上水面型電站的抗風能力會比屋頂及地面太陽能電站更好。
4.水面型太陽能電站的模組並不是浸泡在水裏,所以日本的同業認為標準型模組既然能通過高溫高溼的測試,沒有理由無法在水面上存活超過25年以上。
胡劭德說,國內發展太陽光電的困難之處不在技術,主要問題在於饋線, 其次是資金籌措。如果政府真的有決心達成2025年太陽能20GW的設置目標,政府應該更積極的面對饋線容量增設的問題,業界一直期待政府可以在短期間內提出一個足夠具體的解決方案,以解決業者疑慮。
在資金籌措方面,希望政府能夠加大政策力度,2025年台灣太陽能的總投資額將達到新台幣一兆元以上,目前大部分台灣公司都是和國外基金合作在台灣來投資太陽能電站,這些基金來源多為國外的保險或養老基金,他們願意飄洋過海到台灣來投資太陽能電站賺取合理的投資利潤,而台灣卻因為本身銀行及金融制度的僵固,使得只有私人銀行願意對綠能融資及投資,公股銀行及公股基金則幾乎看不出有任何的參與投資的意願,實在令人惋惜!另外如此龐大的投資也應該透過電廠公司與金融機構合作綠能基金的發行或修法讓殖利率公司可以在台灣上市,讓台灣的太陽能廠商可以順利籌資並且讓電站的投資利益可以全民共享,這才是台灣之福。
公司簡介
辰亞能源(股)公司為美國I Squared Capital在台投資公司,主要業務目標在於台灣大型太陽能電站的投資。我們計畫未來三年在台灣投資總計超過500MW以上太陽能電站,並計畫未來五年可在台灣投資千億台幣,希望可以為政府2025年達成太陽能設置總量達20GW目標及為台灣的綠色金融盡一分心力。
|
||||||||||||||||||||||||||||||||||||||||||||||||||||||||||||||||
|
歡迎直接來電~0917-559-001 陳先生<----手機點我即可撥號